颱風增強與海洋熱含量之關係

吳德榮2016/8/2

海溫高是颱風生成(由低壓轉變為熱帶性低壓再發展成輕颱)的必要條件之一,根據研究海溫至少要高於26度,海水的蒸發,有效的增加了大氣的潛熱,提供了颱風生成的能量。但是颱風生成後的增強趨勢,就不僅只是海表面的溫度(SST)所能決定,而是受海洋熱含量(OHC)的影響。主要原理是颱風的環流(風)驅動海流,會使表面的海水與其下的海水混合,如果高海溫的狀況只是薄薄的表面一層,其與以下低溫的海水混合,海表面溫度(SST)會很快的下降,造成不利颱風增強的環境。但是如果高海溫的海水,是比較深厚的,那麼海流造成的混合作用,也不至於降低海溫,將持續提供颱風增強的能量。一般海洋熱含量(OHC)計算是以高於26度海水的深度為基礎,暖海水愈深厚,愈不畏懼混合作用降溫,愈有利於颱風之持續増強。

 

以2005年卡翠納颶風為例(圖),在其進行路徑上墨西哥灣海表面溫度(S5T)(右圖)都在28度以上,甚至於高達30度,但颶風的強度並非持續增強,而是有增強有減弱,兩者相關性不大。但左圖則顯示海水熱含量(OHC)的分布,與卡翠納的強度變化,相關性就很高了,在墨西哥灣中部高海水熱含量的區域,增強至第5級颶風,離開該區域,強度則減弱至3級颶風。可見判斷颱(颶)風的強度變化,海洋熱含量(OHC)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項資料。

圖:2005年卡翠納颶風的路徑及強度變化,右圖為與海表面溫度(SST)之關係。左圖則是與海洋熱含量(OHC)的關係,可觀察到強度變化與OHC是比較密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