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強度

發佈於:2009-01-22, 週四 14:26

測量颱風強度的標準以何者為最準確?

颱風強度係以近颱風中心的最大風速為依據(氣象局以10分鐘的平均風速為準,關島以1分鐘的平均風速為準)。颱風中心的最低氣壓與最大風速有關,但並非絕對,因為風速之大小係由單位距離之氣壓差來決定。目前中央氣象局(CWB)所發布的暴風半徑是指颱風自外緣7級風到中心的半徑大小,這是判定颱風型別(小型、中型、大型)用的。

颱風 1分鐘的平均風速是否比10分鐘的平均風速來得大?

台灣地區是否在1980年以前採用1分鐘平均風速,最近才改成用10分鐘平均風速?
 
  1. 空氣的流動速度(即風速)是會隨時間和空間而改變的,1分鐘和10分鐘的平均風速到底哪一種比較大,要視 當時的情形而定,如果在風速大小變動較大的情況下,1分鐘平均會比10分鐘平均來得大,但亦可能來的 小(例如1分鐘內所吹的風正處於很小的時段),在正常 情況下,此兩者相差無幾;在風速變動較大且風速較 大的情況下,除報平均風速外,同時亦報瞬間最大陣 風。
  2. 中央氣象局對風的觀測一向都採用10分鐘平均值。我們的民航氣象站和空軍氣象單位,風速是採用1分鐘平均,以便隨時提供飛機起降之參考。

颱風的增強不是要靠太陽光照射洋面嗎?

為什麼晚上沒有 太陽照射而颱風也能增強呢?
  1. 海水的比熱為1,且來自太陽光的短波輻射可以傳到相當的深度,所以太陽光照射引起的海水面溫度(SST)增加很少,同樣晚上沒有太陽照射時,透過地表長波輻射冷卻,海水溫度降低也很少,即海水面溫度的日變化很少。
  2. 在海水溫度較高(SST大於或等於27℃)的海洋上,在適當的緯度(距赤道5個緯度以上)具有足夠的偏向力,且在其他適於颱風形成的氣象條件下(例如地面要有低壓,高層要有輻散,且上、下層配合良好……等),不論白天或晚上都可以生成颱風,只要利於颱風發展的條件存在,強度無論晝夜都可增強,1999年6月4日2時瑪姬(MAGGIE)颱風已由輕度增強為中度,即為明顯的事實。

為什麼颱風雲頂溫度升高表示颱風即將到達它的生命期最強時期?

颱風最大風速區內之雲牆中,積雨雲不斷向上發展,將海上藉蒸發進入大氣中之潛熱,藉上升運動將水氣循絕熱膨脹冷卻作用,使水氣凝結而釋出潛熱並帶到高空,使高層溫度升高,使其比該地區之平均溫度高出很多,此時一般颱風強度達最大。

颱風雲層之垂直高度代表什麼意義?

雲層的厚薄和它的強度有什麼關係呢?

近颱風中心環繞颱風眼的雲牆內都是積雨雲〔一般多稱雷雨雲〕,它向上發展得越高,由水汽凝結所釋放出的熱能越多,供颱風發展之用,使颱風加強或維持強度不變,所以雲牆內雲頂越高,雲層愈厚對颱風發展越有利。此外,颱風上方的高空一般亦有薄薄的卷雲〔由冰晶形成〕,那不屬於颱風環流內的雲,但由它們可顯示出高層外流的情形,由外流的強弱,可判斷颱風強度的變化。

颱風雲系的垂直高度比任何的低壓系統都來得高嗎?

溫帶氣旋的壽命有多少?其風速最強可以達多大?
  1. 颱風雲系以對流雲(Cb)為主,可向上發展到很高直到對流層頂,甚或進入平流層,颱風上方有卷雲(Ci),溫帶氣旋及其伴隨鋒面的雲系有Fs、Sc、Ns(偶亦有Cb)、As及Ci,一般這些雲都比颱風雲系低一些。
  2. 一般結構良好的溫帶氣旋及其鋒面系統都伴有高空槽(鋒面隨高度傾斜,在高空稱為槽,但有高空槽並不一定都有鋒面),在某些情況下,溫帶氣旋可隨西風槽線一直移動,到底能維持多久呢?沒有做過詳細統計分析,一般從氣象衛星雲圖可看出,溫帶氣旋雲系的發展及減弱,一般到了阿留申南方海域,因地理環境的關係,伴隨溫帶氣旋的鋒面多已囚錮,低壓多趨於徘徊或滯留,但也有溫帶氣旋繼續向東北移動進入北美的。
  3. 從逐日天氣圖分析中可知,冷季形成於亞洲東部如東三省、黃海及東海地區的溫帶氣旋,在有利的溫度場及高空槽情況下,溫帶氣旋可迅速發展加深,到了日本東部、東北部海上或阿留申群島南方洋面(東經170度到西經170度間)期間,中心最低氣壓可達950hPa或更低,氣壓梯度很大,風速非常強,最強風速到底多大呢?因海上缺乏實際觀測資料,致無確切數據,但根據推估,發生50-65kt或更大一點的風速(已達中度颱風的風速)應當是可能的。
  4. 註 Cb:積雨雲 Ci:卷 雲 Fs:碎層雲 Se:層積雲 Ns:雨層雲 As:高層雲


颱風中心最低氣壓和其最大風速是否有絕對關係?

颱風中心最低氣壓與近中心的最大風速間有關聯,但並非絕對地氣壓愈低最大風速就愈大,根據過去對颱風觀測資料顯示,在相同最低氣壓情況下,近中心最大風速不完全相同。例如:1961年8月LORNA近中心氣壓950hPa而Vmax為140kt,1985年10月BRENDA中心最低氣壓為950hPa而Vmax為90kt。同樣,中心氣壓較高的颱風有時會比中心氣壓較低颱風的風速大一些的實例。

西太平洋颱風強度最強者多半在 9月10月其原因何在呢?
  1. 颱風強度的強弱,除取決於提供颱風發展能量來源的海水面溫度及足夠的偏向力(2ωVsinψ)支持不斷增強的氣壓梯度力(使風速不斷變大)外,係由低層(例如850hPa)輻合與高層(例如300或200hPa)輻散的良好配合所支配,如果高層輻散(外流)大於低層輻合(內流),則氣壓不斷降低,氣壓梯度不斷增大,颱風強度即不斷增強,講得簡單一點,颱風發展有明顯的煙囪效應,只要燃燒足夠,煙囪上方排放得越快燒得就越猛烈,颱風只要海溫高,水汽進入大氣多,氣流不斷垂直向上運動,絕熱膨脹冷卻達到飽和凝結釋放出潛熱,使雲牆內的氣溫不斷增高單位距離內的溫差變得很大,根據過去飛機觀測,700hPa層上雲牆(大多在10浬左右寬,內外之溫差可達10℃或以上)垂直運動顯著,可用能量充足,颱風乃不斷增強,成為強烈颱風。但高層外流不可太強,即高層與低層的垂直風切不能太大,太大就無法使能量集中於小範圍內,使颱風增強。
  2. 西太平洋颱風只要吻合(或伴有)上述條件(機制),即可成為強烈颱風(平均最大風速大於或等於100kt),因此最強颱風不限定於9月或10月,其他7、8月甚至於11月份亦可發生最強颱風,主要係由當時的大氣環流所決定,如果根據統計結果顯示颱風強度最強者多半在9或10月,那一定是導致颱風強度增大的低、高空環流配合良好所致。

從 1987到1992年幾乎無強烈颱風在花蓮及以北登陸的原因何在?
  1. 10年間無強烈颱風在花蓮以北的東北角登陸或通過北部近海,不算反常。
  2. 侵台颱風強度係由當時海面及低層與高層大氣環流的配合所決定,侵台路徑主要係受太平洋高壓中心所在位置及颱風上空的導引氣流所支配。

為什麼奇比颱風在形成後增強得很緩慢?
  1. 颱風在適當的條件下生成後,是否能不斷增強,端賴颱風之低層至高空風場是否有良好的配合而定,如果配合良好,即高層輻散量大於低層輻合量,低層進入颱風的空氣質量少於高層向外流出的量,使整個空氣柱氣壓降低,致地面颱風中心氣壓不斷降低,但颱風上空高層輻散外流量不能太大,如此始可讓颱風環流中含有水汽之空氣上升凝結所釋放的潛熱侷限於很小的範圍內,造成颱風雲牆中強烈的溫度梯度,進而使雲牆中(此雲牆是颱風中最大風速區)的最大風速增強。相反,如果低層至高層配合不是很好,颱風強度就不會明顯發展,所以有些颱風自生成至減弱消失,強度始終維持輕度,有的颱風生成後強度可達中度,亦有颱風生成後,由輕度,中度而後強烈。
  2. 奇比(CHIBI)颱風於2001年6月20日14時生成於北緯13度及東經133度,中心氣壓998hPa,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8公尺,向西北移動,6月22日13時中心已移到北緯19.2度及東經122.6度,即在鵝鸞鼻東南方370km處,中心最大風速已增強到每秒28公尺,即每小時100公里,中央氣象局已於22日13時20分發布陸上海上颱風警報。該日14時奇比颱風中心位於北緯19.3度及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75hPa,與21日8時中心氣壓995相比,已下降20hPa。最大風速每秒30公尺,相當每小時110公里,最大陣風每秒38公尺,相當每小時140公里,強度已較21日明顯增強。
  3. 此奇比颱風自6月20日下午生成到6月21日強度無明顯增強,主要係低層與高層環流配合不是很好所致。一般而言,颱風生成之初,強度緩慢增加是常態。尤其到目前仍然是6月份,尚不是正式的7~9月颱風季,即使是颱風季亦只有在颱風的低層與高層良好偶合的情況下,始有颱風生成後即可迅速增強,同時亦要颱風距離陸地稍遠不被地形破壞情況下才行。 (後記:此颱風於6月22日下午起經過巴士海峽,於23 日2-3時移向北北西進入台灣海峽,23日下午2-3時經 過澎湖西方後,轉向北於24日2時左右在福建登陸,侵台期間,除台中新竹一帶風速較小外,各地風速較 大,其中以東吉島的風為最大,最大陣風125kt,17級 以上;澎湖最大陣風106kt,吹壞了所有停泊在漁港的 漁船及大部分的電力設施。)

為什麼颱風的風速不及龍捲風?

颱風屬中尺度系統,暴風半徑數百公里,龍捲風係由積雨雲(雷雨雲)下垂強烈旋轉之氣柱,常出現為「漏斗狀雲」它的尺度很小,其漩渦直徑普通為數百公尺。因為龍捲風中的氣壓梯度(單位距離內之氣壓差)一般遠較颱風中的氣壓梯度為大(但環繞颱風眼外圍的雲牆中是颱風中發生最大風速的地方,它的氣壓梯度亦很大),所以龍捲風一般的風速較颱風風速為大,但龍捲風的強度及颱風的強度都各有不同,強烈颱風的最大風速,亦有可能會比弱龍捲風風速為大的情形發生。

史上最強的颱風是什麼颱風?
  1. 全球生成颱風(其他地區名稱各異,例如西北大西洋稱為颶風)的地區,在北半球有西北太平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西北大西洋、墨西哥灣西北方的東北太平洋;在南半球有澳洲東方、澳洲西方及南非洲東方的馬達加西加以東洋面。除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外,我們手邊沒有其他地區的颱風資料,所以無法提供其他地區甚或太平洋其他地區的最強颱風。
  2. 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近中心最強風速的颱風有2個 A.1959年8月下旬的JOAN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170kt,中心最低氣壓885hPa。 B.1964年9月上旬至中旬的SALLY颱風,近中心最強風 速170kt,中心最低氣壓890hPa。 C.JOAN颱風在台灣東部登陸,SALLY颱風由東南東向西北西經過巴士海峽。編註:JTWC發布1961.9.6~18之南施(NANCY)於10日06Z至12日06Z曾達100m/s(200kt/h),之後best track修正為 185kt

請問颱風持續滯留原處,颱風會持續增強還是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減弱?

颱風滯留一地,強度是增強抑或是減弱,視當時此颱風距陸地的遠近、海水面溫度的高低、地面及高空天氣圖之綜觀條件不同而異,有的會增強、有的會減弱。例如夏季當颱風移到琉球海域的暖洋流上徘徊滯留,碰到綜觀環境條件不錯,颱風強度即可增加;相反,如秋末冬初,颱風與北來冷高壓相遇,颱風進退兩難情況下,徘徊滯留期間因冷空氣灌入颱風,此颱風會減弱。

超級強烈颱風的標準為何?

根據關島JTWC的颱風強度定義:Vmax大於或等於130每小時海里(KNOTS:常用Kt,稱為節,130kt相當於67m/s),稱為超級強烈颱風。 1浬(NM)=6080呎 1哩(mi)=5280呎 1m/s=1.94kt 1kt=1.15mi/h

超級強烈颱風的稱呼是否依然存在?

美國夏威夷太平洋總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目前依然有超級颱風( Super Typhoon) 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