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颱風紀錄


請問已經 11月,是秋天了,為何還有颱風侵台?
  1. 西北太平洋地區,因海水面溫度較高,及地面到高空大氣環流(風場)的良好配合,一年到頭都會有颱風生成及發展,只是每年7-9月形成的颱風較多,而侵襲台灣的颱風亦較多而已。颱風形成的多寡及侵襲台灣的情形,均由當時地面及高空各層氣壓(場)的密切配合所支配。只要低層的低壓與高層的輻散能發揮煙囪效應(由海面帶來水汽的低層空氣上升,降低溫度,達飽和凝結成雲,放出潛熱,並將熱能侷限於小範圍內,像煙囪一樣的熱及煙囪頂被吹走的情況,但颱風上空外流不能太強),即可形成及發展成不同強度的颱風。
  2. 今(2000)年10月31日-11月1日侵襲台灣的象神颱風,並非特例。過去50年來不僅11月份有侵襲台灣的颱風,而且曾有先後兩個颱風接踵而來的例子。例如:
    • 1952年11月14日有BESS颱風侵襲台灣西南部(岡山、台南災情嚴重)及西部,颱風沿台灣海峽北上到東海;27日又有DELLA颱風以相似路徑侵襲台灣西南部、西部再沿台灣海峽北上。
    • 1954年11月3-5日的PAMELA颱風通過巴士海峽及11月11日的RUBY颱風在東沙島東南方海域活動,也是實例。
由此可見,秋末冬初的防颱工作也很重要,請隨時提高 警覺,加強防颱措施,除颱風季要特別加強外,其他月 份也是不可馬虎的。

1998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有哪幾個?其強度、侵台日期及影響台灣哪些地區呢?

  1. 1998年西北太平洋共發生17個颱風,有五個颱風侵襲台灣,佔29.4%,比例很高。
  2. 五個侵台颱風的情形如下:
    • 7月9日形成於台灣西南方近海之妮蔻兒(NICHOLE)輕度颱風,很快在台南登陸消失,損失輕微。
    • 8月2日晚形成於菲律賓東方近海之奧托(OTTO),中度颱風4日中午在台東附近登陸後進入台灣海峽,以蘭嶼瞬時最大陣風135kt為最大,成功98kt為次大,降水量不很多。
    • 9月27日晚楊妮(YANNI)中度颱風生成於台灣東南方近海,28-29日沿台灣東部近海北上,侵台期間風速不算大,除四周島嶼最大陣風達50-57kt及鞍部46kt外,一般風速均在20-44kt間,降水以台北400mm為最多,東北部次多,損失不大。
    • 10月11日清晨瑞伯(ZEB)颱風生成於菲律賓東方,最大強度為55m/s,屬強烈颱風,此颱風於15-16日沿台灣東方近海北上,侵台期間,一般瞬時最大陣風均大,島嶼以蘭嶼110kt(16日8時)為最大,彭佳嶼106kt(16日14時)為次大,東吉島91kt(16日0時)再次之。山區以鞍部98kt(16日13時)為最大;平地以梧棲82kt(16日5時)為最大,基隆70kt次之,其他各站一般風速也都相當大,降水以北部、北部山區及東部為最多,西部雨量很少。
    • 10月15日晚芭比絲(BABS)颱風生成於菲律賓東部海上,屬於中度颱風,10月24-27日經過菲律賓北部,到台灣西南方海上進入台灣海峽後減弱並消失。侵台期間一般風速不算大,最大瞬時陣風以玉山的59kt(26日20時)最大,彭佳嶼57kt(26日14時)為次大,平地以蘇澳50kt(26 日2時)為最大。降水以北部山區及東部為最大,西部地區降水很少。


為什麼巴特颱風的強度增強如此快速?

  1. 1999年輕度颱風巴特(BART)於9月19日08L形成,20日08L增強為中度,係根據衛星雲圖判斷所得,24小時中心最大風速由18m/s增強至33m/s,僅增加15m/s,不算太快,此現象過去實例不少。此颱風增強時係在台灣東方暖洋流上,所在緯度北緯23.5度,不算很高緯度。此颱風於21日02L增強為強烈颱風。
  2. 此颱風增強的原因不外乎:
    • 暖洋流上的SST較高,可提供更多水汽透過蒸發進入空氣中,增加颱風發展所需之能量。
    • 移動緩慢,利於增強(根據經驗一般移速慢,可能是轉向或強度增加)。
    • 此颱風環流之低層與高層偶合良好,由雲圖可看出,高層有卷雲,外流顯著。
  3. 目前颱風中心最低氣壓的高、低,係根據衛星雲圖決定最大風速,再由經驗公式換算而來,吾人已知中心最低氣壓與Vmax並非絕對的線性關係,最大風速主要取決於雲牆中之溫度差,過去根據飛機觀測顯示,兩個颱風的最低氣壓一樣,而最大風速卻並非完全相同,此種實例很多。

據說從今年開始颱風消息的播報方式會有所不同,請問會如何改變呢?
 
  1. 自今(2000)年起,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將與過去沿用多年的命名有脫胎換骨的不同,這些颱風名字係由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所共同提供,一共有140個(過去有92個),分成五組,每組28個(過去分成4組,每組23個),這些颱風名字原文包括動物、植物、星象、人名、神話人物,且非按照英文字母A至Z排列。
  2. 今年第一個颱風名字為丹瑞(DAMREY),第二個為龍王(LONGWANG)。

跨世紀的颱風真奇特,往年是否有這種跨年度跨世紀的颱風呢?

蘇力颱風為何增強和減弱速度的幅度如此快如此大?

二、三、四月份的颱風有沒有可能成為強烈颱風呢?好像沒有過紀錄呢?
 
  1. 2000年第23個颱風蘇力(SOULIK)於12月30日00z形成於菲律賓東方海上,即北緯10.4度及東經127.5度,生成後向東北緩慢移動,直至2001年1月5日00UTC移到北緯18度及東經138度,始減弱為熱帶性低壓,隨後其氣旋形環流消失不見,此颱風自生成至消失,前後歷時5天18小時(12月30日00UTC~元月4日18UTC)。這是一個西北太平洋跨月份、跨年度、跨世紀的颱風,這應是近一世紀僅有的一次,西北太平洋過去是否有跨年度的颱風,因為未曾做過詳細分析,無法下定論,但深信機會不大。
  2. 北半球的冬季,正是南半球的夏季,澳洲東方海域、澳洲西方海域、以及南非東方海上馬達加斯加以東海域的颱風區正是颱風(它們另有名字)活躍期,颱風生成12月(相當於北半球的6月)持續到元月(相當於北半球的7月份)應該是會發生的現象,所以南半球跨年度的颱風應當是會發生的。
  3. 蘇力颱風於12月底生成後強度為輕度,於2001年1月4日前後氣壓明顯下降,強度大增,至5日清晨強度迅速減弱,強度變化很大的主要原因是颱風低層輻合與高層輻散外流的垂直偶合所造成。
  4. 北半球2-4月份的颱風是否有可能成為強烈颱風的問題,因為未對過去西北太平洋出現於2-4月間所有颱風做過詳細的分析,不得而知。因為2-3月份西北太平洋較低緯的海水面溫度仍會在27°C或以上,形成颱風是常有的事。根據過去統計資料顯示,侵襲台灣的颱風,有0.6%左右是發生在四月份,理論上講2-4月份西北太平洋發生強烈颱風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機率很小。

以前好像有發生過颱風向西走忽然轉向東北,但納莉颱風原往東北走後,又突然減弱再往西南西走,以前是否也 有類似颱風?

  1. 一般颱風的移動,主要係受該颱風上空氣流(稱為導引氣流Steering Flow)所支配,如果颱風移到鞍型場(兩個相對性高壓和兩個相對性低壓間),此颱風的移動會趨於緩慢,移向多變,打圈或滯留等等情形。在如此情況下,颱風動態會有先向西北徘徊滯留,再向西南移動的現象。
  2. 在太平洋上如果於相距不遠的範圍內有兩個颱風且在天氣圖中被一組等壓線包圍在一起,彼此間會發生藤原效應(Fujiwara Effect),使此兩颱風出現彼此牽引的情形。強度較弱的一個颱風的路徑會變化多端,整個過程中會有向東北、向南、向西南、向西、向西北、向北移動。過去此種不規則的颱風路徑實例很多,1986年8月中旬生成於南海的WAYNE颱風,是最典型的例子。此WAYNE生成後先向西北移動,不久即轉向東北,於8月22日清晨經過澎湖附近,於22日8時左右在台中彰化一帶登陸,花蓮出海到琉球打圈後折向西南移動,經過巴士海峽回到南海,之後又向東北進行經過巴士海峽,到了台灣東南方海上又轉向南,西南再度回到南海,漸次改向西、西北西,到海南島附近登陸後消失,此颱風侵襲台灣期間,造成澎湖及台灣西部地區嚴重災害。
  3. 今(2001)年第16號颱風納莉(NARI)於9月6日上午形成於基隆東方(石垣島北方近海)向東北東移動,於此同時在台灣東方6000公里左右的海面上有今年15號颱風(DANAS)正在向西北進行。當此納莉颱風移到沖繩(Okinawa)時即受當時上空氣流及DANAS颱風影響而趨於滯留、徘徊打圈,隨後以極緩慢之速度改向西行向台灣東北部接近,中央氣象局乃於9月8日發布海上警報,到了9月10日中午起又改向南、東南、東移動,又回到琉球沖繩島附近,趨於徘徊滯留,威脅暫時解除,中央氣象局即暫時發布海上解除警報。當No.15颱風DANAS於9月10~12日侵襲日本本州後,減弱成低壓加速向東北移到太平洋後,藤原效應消失終止。9月13日晚起,此納莉颱風再開始向西北西緩慢進行,中央氣象局再度於9月13日下午3時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今(9月14日)日8時中心位於北緯27.6度及東經125.3度,中心最低氣壓975hPa,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30公尺,以每小時8公里速度繼續向西北西轉西並可能轉向西南西移動中。(14日中午回答)

這次的納莉颱風為何造成全台這麼龐大的雨量,而且路徑 也非常的怪異?

  1. 今(2001)年9月6日形成的納莉颱風在琉球海域向東北東,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多次不規則移動並徘徊多日後,轉向西北、而後向西南移動,並於16日晚在台灣北部登陸,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沿台灣西部地區向西南移動,於9月18日23時在台南安平附近出海,颱風中心在台灣長達49小時,期間從台灣西北方、西方不斷輸送溫高濕大不穩定的空氣到台灣,提供颱風充分的水汽,兼之高層良好環流場的配合,使得颱風持續存在而不死。由於此颱風移動極緩、侵襲台灣時間很久,乃造成台灣地區龐大的降水量,累積雨量(9月16~19日)陽明山1276mm,鞍部1066mm,台北835mm,嘉義1066.5mm乃造成嚴重洪水災害。
  2. 納莉颱風自9月6日11時生成,先向東北東、東,移到沖繩(Okinawa)徘徊一段時間,開始向西北西、西,而後向西南移動,侵襲台灣後出海,向西移動侵襲華南沿海地區,於9月21日8時移到廣東西部始成為熱帶性低壓,前後歷時15天,持續時間之久,及路徑之怪異,與1986年8月中旬~9月上旬發生於南海並侵襲台灣之WAYNE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變化多端的颱風路徑,除早期受日本東南方海上第15號丹娜絲(DANAS)颱風相互吸引之藤原效應外,此颱風移到鞍形場中,以致在沖繩徘徊很久,最後受高空環流及大陸高壓影響改向西南行侵襲台灣,這颱風在台灣滯留49小時是史無前例的,這種怪異路徑,值得大家重視與研究。

以前可曾有颱風的災害跟這次的納莉颱風一樣嚴重?

  1. 颱風侵襲台灣最重要的災害有狂風造成拔樹倒屋、吹壞電力電信設施等風災及豪雨造成洪水氾濫、土石流滾滾而下......的水災。在台灣地區因四面環海地形特殊,河流短促,颱風侵襲或影響造成之災害,以洪水氾濫所造成之水災為最普遍而嚴重。
  2. 颱風災害的大小,與規劃不周之經濟發展山坡地開發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沒有1999年921地震使地形地貌改變而未及時恢復、山坡地濫墾濫伐,南投地區的土石流就不會那麼頻繁而嚴重。在相同的豪雨情況下,災害程度係隨規劃不周的經濟發展程度而增加,台北汐止地區動輒淹水盈尺,寸步難行,是最明顯的實例。
  3. 1959年8月7日由針尖(pin piont)颱風在台南登陸造成的八七水災,洪水氾濫,大批良田被沖沒,災情極為嚴重,動用全力(並實施禁屠)費時很久始恢復舊觀。
  4. 今(2001)年9月16日起納莉(NARI)颱風由東海向西南移動在台灣北部登陸,以極緩慢的速度向西南移動,沿中央山脈西側停停走走,到18日23時始在台南安平港附近出海,中心在台灣長達49小時,期間造成的降水強度之大,累積雨量之多,降雨範圍之廣,雖災情損失尚待正式評估,但由災情之普遍而嚴重的情形來看,可能是史無前例,上面提到的八七水災也無法相提並論。

請問氣象局何時發布利奇馬陸上颱風警報和海上颱風警報?

  1. 今(2001)年第19號颱風利奇馬(LEKIMA)於9月22日20時形成後,在巴士海峽東部以極緩慢之速度向西北西、西南、西北並以逆鐘向打了一個小圈後,向北經過巴士古島,再轉向西北,向台灣東南部近海接近,於9月26日18時在台東大武間登陸,慢慢移到台灣西南部,繼續向西北移動,9月27日18 時30分在彰化附近出海,於28日8時強度減弱變為熱帶低壓。此颱風自生成至T.D前後歷時5.75天,中心在台灣持續時間23.5個小時。
  2. 中央氣象局一向對颱風的守視及預報都不遺餘力,上至謝局長、紀副局長到預報中心陳主任,以至任何預報及有關人員,都兢兢業業努力以赴,以期對颱風預報都報得正確,適時發布颱風警報,提供政府機關及廣大民眾作適當之防範。
  3. 中央氣象局針對形成於台灣東南方近海的利奇馬(LEKIMA)颱風,於9月23日20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24日14時30分發布陸上颱風(實際上是海上陸上警報),於9月28日8 時變為T.D,乃於9時10分發布海上陸上解除警報。總計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共4天12小時40分鐘,陸上颱風警報3天18小時40分鐘,預報得相當準確,備極辛勞。

納莉颱風為何強度忽強忽弱,三次消長?

  1. 今(2001)年第16號颱風納莉(NARI)於9月6日11時在台灣東方海上形成後,向東北東移動過程中,強度漸次增強,這是任何颱風形成後的常態發展,至9日晚上8時近中心平均最大風速增至每秒33公尺,到了9月10日下午2時又減小到每秒30公尺,這種強度的改變率很小,可能與No.15颱風(在日本東南方)相互作用有關。至11日5時又增強到每秒33公尺,並漸次增強到9 月12日2時中心最大風速達每秒40公尺,瞬時最大陣風每秒50公尺,此種強度持續到9月13日2時。分析此期間強度的增強,可能原因之一是第15颱風已經過日本到北緯40度及東經140度附近變成T.D,使原來兩颱風相互牽引作用消失,而颱風在那壩島北方海(暖洋流)上徘徊滯留有關。9月13日至15日間,因颱風北方有中緯度槽線通過,致納莉颱風強度又再度減弱到每秒30公尺,15日晚上8時槽線已移到日本,颱風位於低中高層高壓的東南方導引氣流,使颱風向西南移動,且仍在台灣東北方暖的海面上,強度再度迅速增強,至16日下午2時達每秒40公尺,瞬時最大陣風每秒50公尺。隨後因靠近台灣北部,受地形破壞強度減弱,颱風登陸台灣北部並移到台灣西部、西南部期間,近中心最大風速均維持每秒18公尺。
  2. 綜觀上述對納莉颱風強度反覆改變的分析,可簡單歸納如下:
    • 納莉颱風形成後第一階段增強係常態情形,任何颱風都如此。隨後與位於日本東南方海上,及侵襲日本本州的第15號颱風丹娜絲(DANAS)發生藤原效應相互作用而減弱。
    • 納莉颱風第二階段之增強係脫離與丹娜絲颱風之牽制,並在琉球北方暖海面徘徊獲得能量有關。減弱則受颱風北方有低中高層西風槽線通過影響。
    • 納莉颱風第三階段之增強,係因脫離其北方之槽線且在低中高層高壓東南方之東北氣流導引下向西南移動有關。減弱則因颱風環流受台灣地形破壞所造成。


去年(2001年)颱風特別多嗎?

西北太平洋2001年颱風共計發生26個,與氣候平均值相近,不是偏多更不是特別多。2001年侵襲及影響台灣的颱風特別多,登陸台灣的颱風有NO.5潭美、NO.8桃芝、NO.16納莉、NO.19利奇馬等四個,台灣受其侵襲或發過海上颱風警報並影響台灣的颱風有NO.1西馬隆、NO.2奇比、NO.4尤特、NO.7玉兔及NO.21海燕等五個颱風,兩者共計有九個颱風,佔颱風總數的23%,可說特別多。

我家住台北,去年納莉颱風來襲時淹水很嚴重!試問多大雨量才會淹水?

去〈2001〉年第16號颱風納莉〈NARI〉於9月16日22時在台灣東北部登陸,由台灣北部進入西部,緩慢向南移動,於18日23時在台南安平出海到台灣海峽,颱風路徑極為怪異,所經之處豪雨不斷,尤其是北部地區雨量非常多。9月16—18日的累積雨量,陽明山1276公厘、大屯山的鞍部1066公厘,台北市亦高達835公厘,如此多的雨量為歷年來所僅見,所以造成台北地區極為嚴重的水災,災情慘重。 關於到底要有多大雨量才會造成淹水,要看各地排水設施 的好壞、地面乾溼度、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等不同而 異,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要瞭解一地多大雨量才會造 成淹水,必須要利用過去曾引起淹水的雨量資料,詳加統 計分析,始可獲得兩者間的相關性。一般中央氣象局發布 豪雨〈時雨量≧15公厘,日雨量≧130公厘〉警報期間, 要特別提高警覺。
13 問題:台北市在雷馬遜進入台灣北部海面期間風勢為何較強?算不算是西北颱? 解答:今〈2002〉年7月3日雷馬遜颱風經過琉球於4日通過台灣東北方海上期間,台灣北部出現西北風時,因地形作用,風速比較大,但是這種颱風不能稱為西北颱。一般所謂「西北颱」是指颱風由東南向西北或西北西經過彭佳嶼和基隆間的颱風,台灣北部西北風非常強大,並伴有豪大雨發生,造成海水倒灌的情形。

娜克莉颱風很罕見嗎?它跟韋恩颱風登陸的地點相同嗎?

2002年7月9日清晨形成於台灣海峽的娜克莉颱風,是一個強度很小,七級風暴風半徑只有80公里的極小型颱風,此颱風之高層雲系與低層環流不一致,自9日上午起以極緩慢的速度沿台灣西海岸線北上,於10日清晨5時在台中北方登陸,10日上午低壓環流在新竹附近,晚上始到達東方海上,繼續向東移到宮古島,此颱風路徑算是怪異的。娜克莉颱風影響台灣期間,各地風速不大,東北部及北部山區雨量相當多,特別是10日彭佳嶼的雨量特別多,總雨量633公厘,可說是送水颱風。韋恩颱風生成南海南部,先向西北移動,轉向東北經過澎湖在台灣西部登陸的情形,不論是生成地點、強度、路徑、登度地點及台灣地區所發生的強風,和娜克莉颱風都是很不同的,韋恩颱風的路徑及強度的多次變化,以及自生成至完全減弱的持續時間,均非娜克莉颱風所可比擬的。

上次北冕颱風襲擊香港,為何無風雨?

今〈2002〉年第12號颱風KAMMURI,我們的音譯名字叫卡莫利,香港、大陸用意譯叫做北冕〈星座名〉;此颱風於8月4日晨2時在香港南方海上形成,最大風速不大,屬輕度颱風,半徑很小,先向東北而後向北移動,5日清晨在香港以東與汕頭附近登陸,因為此颱風的風速就不大,半徑很小,且中心不經過香港,在颱風期間,香港的風以北及西北風為主,一般北及西北風的空氣中的水汽較少〈南來風空氣中的水汽就很多,所以汕頭及其北方地區的豪雨就很大〉,所以颱風期間,香港的風雨都不大。

好好玩的辛樂克颱風,可以稍微解釋一下辛勒克颱風的整個行進路徑及受何種系統影響,使得它在接近台灣時迅速減慢了下來?

2002年西北太平洋第16號颱風SINLAKU,我們稱他為〝辛樂克〞。此颱風8月29日06UTC形成於北緯18.2度及東經155.0度,在太平洋高壓邊緣氣流的導引下,向北北西、西北、西北西、西行進,於9月5日晚移到琉球那霸〈NAHA〉西方後,移速減慢,有時甚至於徘徊滯留,直到7日清晨始加快向西北西、西移動,7日晚9時左右在浙江與福建交界處登陸,造成浙江極大的損失。 此颱風在那霸西方海域移速減慢或滯留,主要原因是移到 變形場中,缺乏一致的導引氣流所造成:
  1. 9月5─6日500 hPa西風槽由西向東移動到黃海、朝鮮半島、東海北部。太平洋高壓位於日本東方海上、河北山東一帶亦有500 hPa高壓,此辛樂克颱風正位於此鞍形場中,導引氣流不顯著,所以移速很慢,此500 hpa槽線於7日移到日本海東部靠近日本,大陸500 hPa高壓由山東半島東伸到黃海、朝鮮半島,颱風受此高壓南邊的東來氣流所控制,乃向西北西、西移動。
  2. 700 hPa圖中的槽線及高壓系統分布亦與500hPa情形一致,顯示此變形場層次相當深厚,所以造成辛樂克颱風在台灣東北方海上緩慢移動。

我發覺露莎颱風到達日本南方時,其東面出現了冷心低壓,我想請問冷心低壓的位置是否會影響颱風的高空輻散跟低空輻合?

2002年8月29、30日在NO.15颱風露莎〈RUSA〉東方是有高空冷心低壓出現,根據中央氣象局服務科茍潔予科長對冷心低壓的研究顯示,高空冷心低壓對颱風是有影響的,一般影響情形依颱風強度不同,冷心低壓所在位置、強度及所在高度的不同....等而有所不同;例如冷心低壓在颱風的東北方,冷心低壓的氣旋型環流有利於颱風上方輻散氣流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