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觀測


台灣一日最大降雨量是何處?降雨量多少?

1987年10月24日LYNN颱風侵台時,竹子湖有 1135.5毫米的雨量。1996年7月31日HERB颱風侵台時,阿里山也有1748毫米的雨量記錄。

每日降雨機率是如何計算?
 
  1. 降雨機率是在民國82年元月開始發布,當時的名稱是「降水機率」,而後才改用為降雨機率。為何當初用「降水機率」呢?因為從天上降下的不只是雨,還有雪、冰雹,由於雨是液態的水,雪、冰雹則是固態的水,"水"就可包括固態、液態的雪和雨,"雨"卻只代表下雨,所以嘍!如果對於下雪的地方用降"雨"機率,就非常的不恰當了,用降”水”機率則適用的範圍較廣,在國外則都是用降水機率。台灣地區因平地沒有下雪的機率,所以當時發布降水機率預報,少數媒體用降雨機率,反而使大家認為用降水機率怪怪的。台灣的氣象觀測已有百年資料,平地從無下雪紀錄,而且降雨機率並不包括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所以冬天山區下雪並不在降雨機率的預報範圍內,不會有降水或是降雨的問題,因此將降水改為降雨機率,如果未來要發布山區,就要用降水機率了。什麼是降雨機率,天氣變化快又複雜非常難預測,更不要說能百分之百的準確預報了。古有明訓”天有不測風雲”,不測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既然不能準確預報,那到底有多少把握呢?這就是機率的問題了。預報人員根據各種氣象資料,雲量、濕度、受天氣系統影響是否有降雨現象、天氣系統的移動速度、地形及過去的降雨量、降雨時數、範圍,再經過整理、分析、研判、討論之後,對某一個地區及某個時段內會不會降雨的把握是多少,這個”把握多少”換成百分比,就是降雨機率。例如預報員對明天白天會不會下雨的把握很高,有9成把握會下雨,那降雨機率就是90%,如果對不下雨的把握有9成時,則降雨機率為10%,如果認為有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機會呈一半一半,這時降雨機率就呈50%。
  2. 什麼是下雨呢?目前中央氣象局的規定,一個預報地區,在預報時間內如有降雨,測得降雨量達0.1毫米或以上時,就認為是下雨。例如宜蘭地區,地區內氣象觀測站有宜蘭市及蘇澳港二站,白天(6時-18時)內如有任何一站有0.1毫米或以上的雨量時,就認為宜蘭地區有下雨,預報人員即根據此原則來研判降雨機率。由此可知,降雨機率只是表示預報地區(會不會)下雨的機會,和下多大、多小的雨沒有關係,和下雨的面積大小也沒有關係,更與下雨的時間長短無關。例如今天白天台北地區降雨機率30%,它不是表示這個地區只有30%的區域會下雨,也不是這一天內有30% 的時間會下雨,與雨量的大小更沒有關係,基本上,它是指會不會下雨的機率。如果預報有80% 的機率會下雨,那就有20%不會下雨,所以相對的下雨的機率很高,相反的如果只有10%的機率會下雨,那就有90% 不會下雨,所以我們就可了解下雨的機會很小,但也仍然有機會,只是機會非常小。

請問大雨、中雨、小雨在降雨量上的定義為何?而降雨類型一般分成哪幾種?
 
  1. 按世界氣象組織(WMO)觀測手冊規定,降水(雨)強度分為:微雨-不論降雨時間之久暫,其稀疏或微小之雨滴,不足以使地面濡濕者;小雨-自雨跡(有雨無量)到每小時2.5mm,最大降水率不超過0.3mm/6分鐘;中雨每小時2.6mm-8mm,最大降水率不超過0.8mm者;大雨每小時雨量超過8mm或6分鐘內超過0.8mm者。
  2. 按目前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雨、豪雨特報的規定:大雨-時雨量超過15mm(含)及日雨量超過50mm(含)豪雨-時雨量超過15mm(含)及日雨量超過130mm(含)降雨型式分成:
    • 連續性雨和間歇性雨
    • 雷雨、陣雨、雨、毛雨、雪、凍雨...等。

雪和雨的形成與種類?

  1. 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因受冷暖空氣相交的鋒面、輻合、地形及地面加熱引起的對流等四種作用影響;或者一地空氣產生上升運動,經絕熱膨脹冷卻降低溫度,使該空氣中所含水汽達到飽和,並在有凝結核的情況下凝結成雲,且不斷使雲滴增大,等到雲滴的重量大於浮力而降到地面時,即成為雨,雨的種類因分法不同而有數種,可分成:雷雨、陣雨、毛毛雨、豪雨、大雨、中雨、小雨、連續性雨、間歇性雨...等多種。
  2. 如當時空氣的溫度在0℃以下,則空氣飽和凝結形成水滴和冰晶,或雨滴下降過程中的氣溫在0℃以下,會形成白色或半透明冰晶構成之降水(Precipitation),即稱為雪。雪大多呈分枝之六角形,且常凝聚為雪片,在氣象觀測上,雪之強度按其特性分為:微雪、小雪、中雪及大雪等。

如果把太平洋上空的水汽提升到平流層,再想辦法推到其 他地區,使其下雨,是否辦得到?

這種想法很有創意,但是辦不到。因為實際的大氣環流型態下,造成大量降雨現象,是在對流層頂以下的空域,而且是在有旺盛上升氣流的地區。太平洋為副熱帶高壓所在,是個大規模空氣下沉的地區,即使是伴有強烈對流雲旋入近中心的颱風移入這個區域,也只是在太平洋高壓的邊緣下雨而已。

太陽雨如何形成的?

夏天日射較強,對流旺盛,容易形成對流雲,這種對流雲範圍大小不一,小的只有數公里而已,所降的陣雨往往是很局部性的,所以會有頂著太陽還淋雨的情形,就像俗語說的〝東山飄雨西山晴〞。另外,距離台灣還遠的外海有颱風,颱風的外圍雲系受環流影響,會一陣陣地飄到陸地上降下小雨,也會形成在太陽底下卻下雨的情形,就如台灣諺語所說的〝落雨白〞。

雨勢大小和高度的關係?

任何氣壓系統(颱風、低壓鋒面、高壓南部)之氣流受地形影響均可造成地形雨,因此,出現最大雨量的高度,視地形、氣流中所含水汽的多寡及水汽所達高度而定,但水汽一般係來自地表面,到了某種高度水汽就很少了,每個個案都不盡相同,如有興趣及時間,可對任何一項作專題研究,即可獲得最大雨量的平均高度。根據中央氣象局阿里山的年雨量(1934-1996年平均為4060.5mm)較玉山的年雨量(1944-1994年平均為3080mm)為多的情形可看出:中部山區最大降雨量絕對在玉山測站3995公尺以下,可能在2000-3000公尺間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