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路徑

發佈於:2009-01-22, 週四 14:50

我們說颱風是沿著太平洋高壓的邊緣行走,是指它的中心 沿邊緣走還是指暴風半徑的外圍?

我們說颱風沿著太平洋高壓的邊緣走是指整個颱風環流,包括颱風中心及其整個由封閉等壓線所包圍起來的整個颱風,暴風半徑外的風速雖然小於34kt,但雲雨仍很多,風速亦比一般其他的地區為大。

颱風不規則路線的定義為何?

颱風的移動路徑有多種,可說什麼都有,但最普遍的有呈近乎直線型的,自生成至消失過程當中,均向西北西進行,向西北進行,有的向北進行亦有向東北進行的,有的先向西北進行並轉向東北呈拋物線型。但有時兩個颱風或一颱風和一T.D在相當距離內會相互作藤原效應,更有別的作多次彎曲、打圈...等,這些都稱為不規則路徑。根據觀測資料顯示,每年都有不少這種不規則路徑的颱風出現,不規則路徑是指颱風路徑與一般正常者不同的一種路徑,當颱風進到鞍型場時亦常會發生此種不規則現象。

氣象史上路徑最怪異的颱風為何?
  1. 全球生成颱風有8個地區,其中以西北太平洋區生成的颱風數為最多。有關其他地區路徑最怪異的颱風情況不清楚,就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而言,可能以1986年8月18日生成於南海的韋恩颱風為最怪異。
  2. 此韋恩(WAYNE)颱風於18日20時(12Z)生成於南海,向西北進行,於20日轉向北而東北,22日在台中登陸,在花蓮出海,然後在琉球宮古島附近打圈停留,24日向西南移動經台灣南端回到台灣西南方的南海,繼續向西南移動到東經115度以西,又轉向東、東北進行,29、30、31日,9月1、2日均在台灣東南方及巴士海峽打圈、徘徊及駐留,9月3日起向西、西北移動到海南島南方海上,前後歷時18天。
  3. 此WAYNE颱風強度有多次變化,亦曾由颱風變為T.D,T.D又變颱風,後又變T.D。
  4. 此颱風路徑之怪異,強度之多次變化及持續時間之久都是歷年所僅見。

時常有南海的颱風受太平洋的颱風牽引而往東北移出南海,而鮮少由南海的颱風主導行徑方向,為何如此?

為什麼南海的颱風較弱?
  1. 生成於南海的颱風,一般強度較弱的原因有:
    • 海水溫度較台灣東方太平洋海溫(SST)稍低。
    • 南海海域較小。南海的西方有中南半島、北方有大 陸華南、東北方有台灣、東方有菲律賓。颱風移到 陸地不遠處,環流常被破壞,颱風登陸後環流更被 破壞。
    • 南海颱風與高層環流的配合一般較差,遠不如菲律賓東方洋面上的颱風有那麼好的偶合。
  2. 當台灣東南方、東方有颱風活動期間,如同時在南海亦有颱風,一般南海颱風強度較弱,當兩颱風相距在1500公里以內且同為一組等壓線所包圍,則此南海颱風的動態常會被牽引發生藤原效應(兩個颱風互相牽引或旋轉)而無法自主。但若只有一個南海颱風或另一颱風相距很遠,未發生藤原效應情況下,南海颱風仍會受高空導引氣流支配而移動。

為何颱風會移動呢?

又為何颱風眼為高氣壓呢?

  1. 颱風是低壓系統的一種,它大多生成於太平洋高壓系統(此高壓自地面向上都存在,且強度隨高度而增強)南方、西南方遠處。颱風生成後的動態主要係受它上空的風所牽引而移動,例如2001年7月2日下午生成於關島西方的尤特(UTOR)颱風。太平洋高壓在日本南方海上及東海一帶,尤特颱風的上空都吹東南風,所以導引此颱風向西北、西北西進行,它正如河流中的一個小的旋轉體(本身成反時鐘方向旋轉),隨水而流動的情形是差不多的,但當它移到某些風場情況,如進入鞍型場,或其他一些特殊地區,例如兩個相距不遠的颱風發生藤原效應情況,颱風也會發生駐留徘徊的情形。
  2. 颱風系統中的氣壓以颱風中心的氣壓為最低,即最低氣壓係出現在颱風眼,颱風眼中絕對不是高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