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霰、霧淞的觀測

霧淞是什麼?
  1. 霧淞(Rime):溫度低於冰點之過冷水點(滴)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形成之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之冰粒聚集物稱為霧淞,霧淞主要由分散之冰粒構成,其密度僅約每立方公分為0.2-0.3克。
  2. 氣溫降至冰點以下在植物上形成的冰狀物是否就是霧淞?很難確定,它可能是霧淞、雨淞(Glaze),亦可能是半明冰(Glime),一般都由當時氣象觀測者決定到底是霧淞或雨淞,一般人對此三種情況很難區別。

下雪的條件為何?
  1. 下雪是降水的一種型式,其形成條件與形成下雨是一樣的,差異僅在於當時空氣溫度的不同,雪係在0℃以下形成的。根據氣象觀測顯示,一地下雪的近地面溫度都是在冰點以下,如果當時近地面空氣的溫度在0℃以上,則自空中降落的雪即被融解(化)。這種情形與下冰雹類似,一般當結冰高度(0℃高度)很高時,冰雹在下落過程中會被融解,當其到達地面時,即變成水滴,但當冰雹直徑很大或結冰高度不是很高時,下降過程中的增溫無法使其完全融解而降到地面,因此仍然是冰塊(粒),這就是冰雹。
  2. 雨夾雜雪而下是屬於雨與雪相混之降水,氣象名字稱為霙(Sleet),它是由於雨滴凍結(氣溫在0℃以下)而成,霙(亦可為冰粒)或冰粒(Grains of ice)或因大部份已融化之雪片降落期間,經一接近地面(溫度在冰點以下)之氣層而再凍結而成的。
  3. 1999年12月18日上午起,合歡山降下今年入冬以來第一次雪,當時合歡山的氣溫即在0℃以下。

冰霰和雪的不同?
  1. 冰霰或稱霰亦稱軟雹(Snow Pellets;亦稱Soft Hail 或Graupel)是一種白色不透明,近似圓形(有時成圓錐狀),直徑約2-5公厘,構造與雪相類似之冰所構成之降水,霰質軟易碎,此與「雪粒」(Snow Grains)不同,當霰下落到堅硬表面時即彈回,因此常因而破碎。它係由空氣中過冷之水滴與降落之冰晶凝聚而成,霰常於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降霰時之溫度多在0℃或低於0℃。
  2. 霰與雪是不同的,雪的溫度一定在0℃以下。
  3. 此次寒潮南下期間,近地面之下對流層氣溫向上有多種變化,較高海拔的氣溫雖比較低,但有可能比較低海拔的氣溫高一點亦不一定(有逆溫),所以不同高度會有些地方下雪有些地方下冰霰。
  4. 氣象站上的降水型態係以觀測員所觀測的資料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