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成因

發佈於:2009-01-22, 週四 17:39
雨如何形成?

雨如何形成?這是一個相當專業的氣象問題,現以簡單的方式述之如下:
  1. 雨是降水的一種形式,它是由帶有水汽的空氣因為上升運動降低溫度,使其水汽達到飽和凝結而成雲下雨。
  2. 一般形成下雨有四種機制(作用),低壓及風向風速引起的輻合影響,即冷、暖空氣相交而成的鋒面影響、氣流受地形阻擋影響,及空氣受地面加熱等四種作用,迫使空氣上升。因為大氣壓力(稱為氣壓)係隨高度而減少,所以上升的空氣塊在上升過程中因外界壓力的減小而膨脹,膨脹就要做功,因為上升過程中是絕熱的,即沒有外來熱能的來源,所以做功要用空氣自身的內能,而使得上升空氣的氣溫下降,一般沒有達到飽和前,空氣每上升100公尺,氣溫會降低0.98°C(為簡化,以1°C計)。最後使空氣溫度降低達到飽和即形成雲(要有凝結核),透過相互碰撞,冰點以下的空氣中冰晶、水滴、水汽並存的情況而使冰晶(冰塊)變大,使雲滴和冰晶不斷變大,最後其重量超過浮力,即下落到地面而成降水(視當時氣溫高低的不同而會下雪,冰雹,雷雨,雨,毛雨.....等多種形式)。下雨只是降水的一種,一般依上述四種原因雨可以分成鋒面雨,輻合雨(低壓、颱風、風的變化....等有多種組合),地形雨,午後對流雨等四種。

單純地形一項因素能否造成降雨?
  1. 任何地區導致降水的成因不外乎:輻合、鋒面、地形及地面加熱引起的對流等四項因素。
  2. 只要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且相當不穩定,則此空氣會受地形影響而不斷向上爬升,降低溫度,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而成雲下雨(有凝結核)。
  3. 台灣處於東北季風期之東北部地區比較多雨的原因,氣流受地形作用的影響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