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梅雨季遇上熱帶擾動 大氣會怎麼變   

吳德榮2018/5/31

《本專欄轉載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引用請註明》

最新(30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31)日滯留鋒仍在北部海面,天氣悶熱,氣溫略升1度左右,西半部高溫約在35、36度,台北市更可升至37度左右午後有局部雷雨,大部分在山區。週五(1日)至週(3)日:滯留鋒南下至台灣由於滯留鋒結構不強,亦無西南氣流伴隨,發生大規模、大量降雨的機率不高;但在滯留鋒附近發展岀「對流胞」帶來短暫、小範圍劇烈天氣(雷擊、強風、強降水)的機率,還是存在,但影響範圍不大,比較會發生在北部及東半部及山區,其他地區的降雨比較弱,有些地區甚至沒有雨。鋒後有些冷空氣,氣溫下降、北部、東半部天氣轉涼。下週一(4日)滯留鋒減弱東移,西半部氣溫回升至33、34度,下週二(5日)再回升至35度左右,午後有局部雷雨,大部分在山區。

 

傳統的預報經驗:在菲律賓東方海面若有「熱帶擾動」發展,會增強其北方的「太平洋高壓」;原來因南北氣團平衡,而徘徊在台灣附近的滯留鋒,會由於南方氣團(太平洋高壓)增強而北退,造成梅雨型態的結束或中斷。但若「熱帶擾動」在南海發展,則還不致改變南北氣團對峙的型態,但其所引導西南季風的走向,則間接改變降雨的規模。

 

下週的天氣型態同時牽涉到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及南海各有1個「熱帶擾動」及跟在其後的西南季風,還有弱的「滯留鋒」,其間可能產生的「交互作用」將更形複雜;只要模擬過程中「熱帶擾動」相對位置及強度與「實際」有一點小差異,最終都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所以最新(30日20時)各國(歐洲、美國)模式,所模擬的結果都不太一樣,且各國模式在過去幾天也不斷在大幅調整(圖),皆是這個道理。模式模擬要等到「熱帶擾動」發展得比較成熟時,「熱帶擾動」及其間的交互作用,「不確定性」才能降低。所以,想知道這些天氣系統是否會影響台灣?如果有影響會在何時?又有多少降雨?這些問題必須等到週日後,才能逐步明朗。如果急著根據目前仍有很大「不確定性」的模擬,貿然下結論,不但不易正確、也不符合科學,實非明智之舉。不過,下週鄰近台灣的天氣系統,可都是具有威脅的,應該要注意最新資料的變化,耐心觀察、才是上策。

圖:美國(NCEP GFS)模式,模擬6月7日8時地面天氣圖。28日20時的資料(左圖)顯示,僅1個熱帶擾動在福建;30日20時的資料(右圖)則顯示,有2個熱帶擾動分別在南海及菲律賓東方,西南氣流的型態也差很多。可見模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還不合適用來強調對台的影響情形,因模式還會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