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長期預報有能力的話?

吳德榮2016/6/2

去年強聖嬰年,加上全球均溫偏高的背景,就把預報詮釋成台灣「暖冬」(其實機率預報以正常值範圍最高)。結果不然,還來個「霸王級」寒流,創了半世紀的低溫記錄。今年梅雨季,又以聖嬰現象次年,預測5月降雨正常偏濕,結果5月滯留梅雨鋒遲未成型,降雨反而偏少。可見今日的科技能力,假如有能力的話?就不該會這樣。最好的方式還是忠實的反映科技能力,完整的去詮釋不確定性的機率預報吧。至少5月份,氣象局正式的預報尚有20%「雨量偏少」的機率存在。如今又有以昨(1)日台北岀現38.7高溫,推估今夏將會更熱,超過科技能力的臆測,實不可取,難道不怕重蹈預報暖冬的覆轍?猶記得有某研究院的專家說台北40度將成常態,結果呢?等了10年還沒看到。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是預測天氣該持有的態度吧!

 

今(2日)上午的這波降雨,以桃園、新北雨勢最強,雨量也最多。由氣象局細網格模式(WRF-5km)顯示(圖),鋒面北邊的東北風與海峽內的西南風,在桃園外海匯集,冷暖空氣交會,冷空氣舉升暖濕的不穩定大氣,形成雷雨胞,順著導引氣流移進桃園、新北、北市。由於環境變化慢,對流胞不斷在桃園外海生成移入,形成train-echo(列車)型態,不但雨勢強,只要幾個對流胞通過就會帶來無法及時宣洩的雨量(附圖亦顯示對流性降雨,模式的雨量預報誤差就很大了)。

這也是氣象局要以5、6月為梅雨季的主要原因,因為雖然沒有徘徊不去的滯留鋒,也未必有強勁西南季風伴隨,一般鋒面所激發的強對流,仍然是會致災的,也該是要嚴加防範的對象。

圖:氣象局2日8時細網格模式格模式(WRF-5km)顯示,11時鋒面北邊的東北風與海峽內的西南風,在桃園外海匯集,冷暖空氣交會,冷空氣舉升暖濕的不穩定大氣,形成雷雨胞,順著導引氣依移進,不過模式預報的雨量誤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