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颱風的長期預報

吳德榮2016/6/8

5月27日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公布今年大西洋(圖)及中、東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總數的預報。大西洋總數偏多的機率30%,正常的機率45%,偏少的機率25%,與沒有趨勢的分布相近(30%、40%、30%)。換句話說幾乎是沒有看法,任何可能性都存在。其估計生成總數少則10個,多則16個,顯示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官方預報一向忠實反映其不可預測度,避免過度確定的臆測)。中、東太平洋的預報總數機率則分別為40%、40%、20%及30%、40%、30%,都很接近沒有看法的預報(30%、40%、30%)。至於侵美的個數,則已超過科技的能力,向來不提供此類預報,根本隻字未提。

 

為何熱帶氣旋的長期預報這麼困難?因為可信的電腦模擬,7至10天已是極限,只能利用海溫的長期預測(聖嬰、反聖嬰等),或其他長期的海溫變化趨勢與大氣環流的關係,勉強去作推估。所以長期以來,校驗結果顯示,無論任何先進國家,預報技術都是很低的,但是因為有需求,各國還是會盡力提供相關的預報,但重點是一定會包括很大的預報不確定性。如此才符合科學,一方面可避免誤用,另方面可供風險控管之用。

 

比較史上最強三個聖嬰年的次年1983、1998、2016。其上半年聖嬰現象尚未完全退去,西北太平洋海溫仍高,但很巧的颱風都無法生成,1983是直到6月19日、1998是到7月6日、2016則是到目前尚無跡象,有可能坐二望一。原因為何?很值得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絕不該以下半年未必成形的「反聖嬰」來解釋,尚未發生的海溫如何能影響上半年的大氣現象?邏輯上是不通的。

 

觀察1983、1998年,由於上半年少颱風,故年生成總數也容易偏少,其分別為23、17個,但侵台數反而是2個及5個,可見颱風生成數愈多,未必侵台數就會多,反之亦然。今年颱風總數或颱風侵台數為何?如果利用強聖嬰年的次年或下半年可能是「反聖嬰」來預報,其不確定性是會比往年更高,想必參考價值也會很低的。至於秋颱如何?顯已超過科技極限,是無法預報的,過度臆測,純屬「危言聳聰」。

圖:2016大西洋颶風季預報,無論被命名的風暴、颶風、強烈颶風的總數皆很不確定。其預報偏多、正常值範圍、偏少的機率分別為30%、45%、25%與沒有看法(30%、40%、30%)是相近的,可見不確定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