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群颱亂舞吳德榮2016/8/20 氣象局與日本氣象廰同步在昨(19)日14時將關島西北方的熱帶性低氣壓升格為輕度颱風「 蒲公英 」(舊名敏督利)是今年第 9 號,而美軍(JTWC)則早在19日2時已將其定為「輕颱」。昨晚20時氣象局與日本氣象廰又把日本東南方的熱帶性低氣壓升格為輕度颱風「 獅子山」(編號第10 號),JTWC認定其為「輕颱」的時間,則早在兩天以前。今(20日)晨2時在北緯32度,東經150度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也已被JTWC定為「輕颱」。為何看法會如此分歧?主要還是在沒有可信的氣象觀測資料,光憑氣象衛星遙測的影象及其反演的資料,加上人為的「主觀」判斷所造成。這也代表有關颱風的強度及結構的資料,在西北太平洋無飛機觀測的條件下,永遠有相當程度的誤差存在。
至於目前這三個熱帶系統的動向如何?由20日2時地面天氣圖(圖)可以觀察出其外圍的季風低壓環流是主要的「導引氣流」,三個系統可以看成大致是圍繞著大的季風低壓而移動。但季風低壓本身也會由東向西移動,強度、範圍並非一成不變。而三個熱帶系統的相對距離及強度、結構也會隨時在變化,其間互相牽制(藤原效應)的力道也跟著改變。電腦模擬由於變數太多,誤差也會比平常大。以目前(20日2時)氣象局發布的預報資料來看,只有「獅子山」未來往偏西至西南西的方向朝琉球接近,是否有機率更接近台灣?不確定性太高了,只能持續觀察。
「夏颱少、秋颱多」,姑且不論是氣象局或媒體給大家建立的印象,7、8月至目前的「獅子山」颱風已是第10號,超過氣候的平均數9個,「夏颱少」已無法成立。況且季風低壓的大氣環流型態也尚未改變,最近恐還有更多的颱風生成。可見「長期預報」在科技的限制下,勉強預測「颱風生成數」已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更進一步去預測其不同季節的分布,很值得商榷!至於「颱風侵台數」的預測,不確定性是更高的。附圖二是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的聲明,主旨是:「颶風侵美數」是屬天氣尺度的變化所控制,季節預報根本不該預報。無論官方或媒體在報導有關「長期預報」的訊息時,別忘了強調該資料的「不確定性」,刻意報導成「確定性」的是有害無益,完整的陳述才能保有一些應用價值。〔附註:第11號颱風8時業已形成,目前三個都是颱風]
圖一:20日2時地面天氣顯示3個熱帶系統(蒲公英、獅子山、熱帶低壓)被季風低壓所包圍,並導引其大致圍繞季風低壓逆時鐘移動。
圖二: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的聲明,主旨是:「颶風是否侵美?」是屬天氣尺度的變化所控制,是否登陸由當時天氣型態所決定,季節預報根本不該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