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圈侵襲機率與風險管理

吳德榮2016/8/26

颱風預報由於科學極限:一是氣象觀測資料不足,二是電腦模擬程式並非完美,預報結果是「不確定」的。因此,中央氣象局每當颱風形成,就同時提供「路徑潛勢預報圖」(左圖)以顯示颱風未來行徑可能的變化範圍。以及「暴風圈侵襲機率圖」(右圖)來顯示未來5天各地受暴風圈籠罩的機率值,尤其後者主要是在提供風險管理、防災決策使用。

 

以這幾天新聞報導「兆豐罰款事件」為例,銀行為避免觸犯各國的法律,必需配置足夠的法遵人員來控管,所需經費即為Cost,若不願負擔足夠人事費致使無人控管而遭罰款即是所謂Loss,而Cost/Loss的比值則是防災決策的參考值。以此次的事件被罰57億,若與配置足夠控管人員的費用相比,Cost/Loss的比值一定很小,假設是1%,駐外金融機構誤觸國外法律的機率是遠高於1%。就「風險管理」的決策而言,該招募足夠的法遵人員,避免觸法而遭受巨大災損。

 

氣象的防災決策興金融的避險道理是相通的,面臨的都是無法確定的狀况。就防災而言,每個地方的Cost/Loss都必須先計算岀來,以高風險的地區而言,災害帶來的是人命的損失(Loss)與撤離、安置災民所花的經費(Cost)來比,Cost/Loss值很小;而對低風險的地區而言,因不致帶來嚴重損害(分母小),Cost/Loss數值大。暴風圈侵襲機率即是拿來與Cost/Loss值比較,同樣機率值若大於高風險區的Cost/Loss值時,則必需立即採取防範措施,而仍小於低風險區Cost/Loss值時,則其行動則可暫緩並保持警覺。

 

終究防災決策依據的預報資料是不確定的,主事者只能利用「風險管理的決策模式」來趨吉避凶,所以觀念上必須接受是防災僅能追求最小的損失,而非零損失。而且主事者一定要先研究、調查清楚各地Cost、Loss的大小,才能配合使用「受侵襲的機率」來下決策。除此而外,觀念的溝通、教育宣導都是必要的,決策得到民眾的支持也是成敗的條件。

左圖:26日2時「路徑潛勢預報圖」顯示颱風未來行徑可能的變化範圍。

右圖:26日2時「暴風圈侵襲機率圖」顯示未來5天各地受暴風圈籠罩的機率值,尤其後者主要是在提供風險管理、防災決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