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馬勒卡也需要注意?

吳德榮2016/9/14

雖然天氣預報的能力因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及數值模式在學理上的改進,最近幾年進步是很明顯的。但受限於觀測資料的不足,數學、物理的處理上仍有無法克服的困難,預報仍有誤差存在預報供應單位在發布資料時,應要包括可能的誤差,如此才是完整的預報資料各界在應用時千萬別把「預報誤差」或「預報不確定性」隨意忽略。

 

以「莫蘭蒂」及7月初的「尼伯特」為例,電腦模擬皆在5、6天前即可模擬颱風生成的跡象,但由於科學的極限,「確定性」預測的路徑,「尼伯特」原先由台灣東方海面北轉,逐漸被南修而最終在台東登陸。而此次「莫蘭蒂」更被逐步修改到恒春近海。如果預報資料在解讀時,忽略了「潛勢預測」的不確定性範圍,得到的資訊不但不完整,而且常會因此下錯誤的決定。

 

第16號颱風「馬勒卡」13日2時形成,而在其形成之前,數值模式(ECMWF)已開始模擬其未來路徑,顯示岀其未來在台灣東側(宮古、琉球附近)北轉。新(13日20時)的模擬資料結果雖然類似,但中心距台灣更近了,而其模擬51次的系集預測(左圖)更顯示,部分的路徑甚至於是通過陸地的。而中央氣象局發布的「路徑潛勢預測圖」(右圖),其中「確定性路徑」雖離陸地有段距離,但路徑不確定性的範圍仍有接觸到台灣的,所以對「馬勒卡」未來的動態還是要持續注意的,因為它將來更接近台灣,產生更大的影響的機率仍然存在,是不能完全排除的。

左圖: 13日20時數值模式(ECMWF)模擬「馬勒卡」未來路徑,與舊模擬之結果雖然類似,但中心距台灣更近了,而51次的系集模擬更顯示,部分的路徑甚至於是通過陸地的。

右圖:中央氣象局14日2時資料顯示「確定性路徑」雖離陸地有段距離,但路徑不確定性的範圍仍有接觸到台灣的,要持續注意新的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