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增強擴大但到底多強多大?

吳德榮2016/9/25pm

25日14時氣象局估梅姬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38 公尺,日本(RSMC)估每秒 40公尺,美軍聯合警報中心(JTWC)估每秒48公尺(每小時95浬),台、日採十分鐘平均,估計值已有差異。美國是一分鐘平均(數值會偏大),差異更大。七級風暴風半徑氣象局估約200 公里,日本估計東半邊約為560公里,西半邊 390 公里,美軍聯合警報中心估東北、東南象限約460公里(250 浬) 西北象限約360公里(195浬)西南象限約220公里(120浬),很容易可以觀察出氣象局估計的強度稍比日本弱,但暴風半徑約僅日本的一半,是三個預報單位中最小的。為何會如此?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沒有可信的觀測資料(飛機穿越颱風的觀測),各國都只憑藉衛星遥測資料(圖)去估計,結果呢?經常存有很大的差異,但孰對孰錯?因無上述實測資料也無法驗證。

 

對警報作業會有影響嗎?試想氣象局如果用日本或美國的暴風半徑來估警報發布的時間,會跟現在估的時間一樣嗎?起碼需提早半天。對颱風風雨預報準確度的影響更是明顯,以「尼伯特」為例,由於其實際暴風範圍明顯小於世界各國的估計,即使氣象局已估得最小,但發生在大部分地區的實測風力還是比預測值小。「馬勒卡」在「北北基」的風力預報亦有類似偏大的情形。由於缺乏關鍵的觀測資料將來再發生高估或低估的情形恐怕是難以避免的。至於對於電腦模擬而言影響更是深遠,如果給電腦的資料是有錯誤的,其預報出的颱風路徑、強度、結構的誤差會增加很快並且很快的讓電腦模擬失去應用價值。

 

西北太平洋若無更好的觀測資料,預報能力的進步將是緩慢的。所以目前的預報誤差(預報不確定性),各界在使用預報資料時千萬不能忽視颱風路徑預報誤差一天約成長一百公里。颱風中心強度及暴風範圍的估計,在僅使用衛星資料的條件下也不太可能完全正確,以至於影響到對各地的風雨預報的正確性。氣象局也只好不斷使用新的資料去縮小誤差各界也要使用最新的資料來參考來作決策這也是為何停班課的決策在第二天清晨決定優於前一天晚上決定的主要原因。

圖:25日17時衛星圖顯示,若僅有衛星遙測資料可供作颱風定位,中心強度估計,颱風結構及暴風範圍,不可避免皆存有相當的誤差,也限制颱風預報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