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失準?該怎麼放又吵翻天

吳德榮2016/9/28

每逢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發布,中央氣象局必須對各縣巿發布風雨的預測,正如同其他的氣象預報資料一樣,不可能每次都正確。在西北太平洋有關颱風強度、結構、範圍大小的完整資料是不存在的。以「梅姬」為例,當其在寬廣洋面上時,各國氣象單位,包括氣象局僅能利用衛星觀測的資料去做估計,結果暴風範圍:日本(氣象廰)估約650公里,美國(美軍颱聯合警報中心)估約400公里,氣象局估僅250公里,充分證明颱風推估資料的可信度是有疑慮的。再進一步將這些資料提供給超級電腦去運算颱風未來的路徑以及強度、結構、範圍大小之變化,其所模擬的結果,對預報準確率雖有提升,但仍有不可避免的誤差存在。中央氣象局依據電腦運算的結果,加上氣象界多年的研究、氣象預報人員的經驗,盡力去縮小它的誤差,但是最終其所發布的「颱風警報及各縣巿風雨的預測」都是有誤差的。

 

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一)根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於四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七級以上或陣風可達十級以上時,停止辦公及上課。(二)風力未達前目停止辦公及上課標準之地區,因受地形、雨量、交通、水電供應等特殊狀況明顯影響通行安全或辦公上課有困難者。(三)停止辦公、上課後,該地區因颱風過境造成普遍性災害,其風力雖已減低,未達第一目停止辦公及上課之標準,仍須繼續停止辦公及上課,以利善後清理者。整個「作業辦法」雖有第二、三目之彈性原則,但第一目之可行性必須是氣象預報有能力精準掌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風力會達幾級?雨量有多少?幾乎把整個「作業辦法」的成敗建立在超過科技能力的基礎上,所以執行多年以來,雖然年年檢討, 爭議從未減少過。

 

要把停班停課這件事做好,要從觀念的改變做起,決策首長首先要確認目的是在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其他問題都是其次。決策首長要清楚瞭解是使用有誤差的預報資料,千萬不要以每次都正確當目標(因為不可能),遇「模稜兩可」時,寧可「多放」以避免「該放未放」損及人命的情形發生。至於是否 「該放」?可以依據「作業辦法」事後認定,如屬「多放」的情形, 則可設計相關補救措施來彌補,但「少放」的情形本應不致發生,只是制度設計時可一併思考。宣導很重要一定要讓民眾清楚瞭解,決策就是為了保障其生命安全而做,至於給大家帶來生活上不便的副作用,終究是遇上天災,就只有請全民多多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