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2016/10/14

 

昨(13日)討論過「秋颱」的定義,及其造成「共伴作用」的強弱,要看1.颱風的環流輸送多少的暖溼大氣,2.東北季風的強度及其與暖空氣的溫差,3.形成的滯留鋒停留在北台灣的時間長短等3個條件。

 

從中央氣象局14日2時「路徑潛勢預測圖」(左圖)顯示,「莎莉佳」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向西轉西北西進行,週(16)日將快速穿過呂宋島南部,進入南海。及從最新(13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電腦模式模擬16日20時天氣圖(右圖)可以綜合觀察出:就「共伴作用」的第1個條件而言,由於「莎莉佳」距離台灣甚遠,其環流僅能輸送少量的溼暖空氣至台灣附近。第2個條件,台灣附近並無新加入比較乾冷的東北風。第3個條件,已失去乾冷特性的東北風及偏弱的溼暖空氣很難形成停留在北台灣的滯留鋒。因此「莎莉佳」所帶來的天氣,與典型「秋颱」相去甚遠。不過東北風及少量的暖溼空氣受到台灣地形的舉升作用,在東半部及北部仍然容易降雨,有時也會有比較大的雨勢,但是與典型「共伴作用」比較,降雨強度及持續性相去甚遠,降雨分布也大不相同。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電腦模式模擬16日20時天氣圖(右圖),亦可觀察岀,另有一颱風正在菲律賓東方海面蘊釀,模擬結果也顯示其有可能更靠近台灣,但因為是比較久的模擬,應持續觀察

 

由於今年是超級聖嬰後一年,上半年無颱風,與1983、1998年(超級聖嬰後一年)特徵類似,但下半年颱風活動則完全不同自7月1日至10月13日共105天,已有21個颱風生成,平均每5天就有一個颱風生成,一直維持在很高的頻率。而整年颱風的生成數在1983有23個、1998更只有17個今年恐會大不相同所以「超級聖嬰」雖是長期預報很重要的參考因子但拿來作「過度的詮釋」是不適宜的 ,因為事實上每一個「超級聖嬰」都是不一樣的

左圖:中央氣象局14日2時「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莎莉佳」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向西轉西北西進行,週(16)日將快速穿過呂宋島南部,進入南海。

右圖:最新(13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電腦模式模擬16日20時「莎莉佳」已進入南海,距離台灣甚遠,且無新的東北季風南下。菲律賓東方另有一熱帶系統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