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聖嬰?冬季冷?吳德榮2016/11/19 今冬有「反聖嬰」現象嗎?根據國際氣候社會研究院(IRI)推估,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反聖嬰」、「正常」、「聖嬰」的發生機率分別是47 %、51%、2 %,澳洲氣象局( BOM )認為在2016年底至2017年夏季結束前,海溫均會維持在略低於氣候平均值,但仍屬「正常」的狀況。日本氣象廳( J M A )認為目前赤道太平洋已為反聖嬰事件,而此事件持續至這個冬季的機率是60%,回復至正常的機率則是40%。綜合各國的看法,今年冬季將呈現「正常」或弱的「反聖嬰」機率較高。既然如此,就不像強的「反聖嬰」對於大氣有比較大的干擾能力,用「反聖嬰」來推估冬季的氣候,不確定性就會更高。
氣象局以預測的海溫,利用統計法去預報臺灣各測站的氣溫(上圖g至l ),未來一季僅有12月的臺灣南部的偏冷(上圖g),有通過90%信心度的檢定。其他月份及其他地區的預報,皆未通過檢定,無參考價值。氣象局最新(11月18日)發布的「月預報」(11月19日至12月16日) (下圖右),並無12月偏冷的預報。10月底的「季展望」對12月的看法(下圖左)也是以「正常」的機率最高。可見氣象局對於今年弱的「反聖嬰」會帶來冷冬?基本上是不太相信的(機率值最低)。可是,我們在媒體看到的訊息卻是「反聖嬰影響,12月偏冷訊號明顯」,為何如此?很奇怪吧!
目前的氣象科技對於月、季等長期預報而言,能力還是偏低的,故各國皆以機率(不確定性預報)完整呈現各種可能性。預報單位在詮釋或媒體在報導時,也要力求完整,避免在其中斷章取義。去年冬天就是因為有「超級聖嬰」,氣象局把機率最高的「正常」,詮釋成機率次高的「暖冬」,而實際的狀況卻是略為偏冷;如果當時氣象局能本於科技極限,完整詮釋機率預報,就能顯示出現偏冷的機率還是存在的,也不致產生大的落差。
上圖:氣象局以預測的海溫,利用統計法,預報臺灣各測站的平均氣溫(g、h、l分別代表12、l、2月),未來一季僅有12月臺灣南部的偏冷(圖g),有通過90%信心度的檢定。其他月份及其他地區的預報,皆未通過檢定,無參考價值。
下圖:右為氣象局最新(11月18日)發布的「月預報」(11月19日至12月16日),「偏冷」的機率最低。 左為10月底的「季展望」對12月的看法也是以「正常」的機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