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預報的可預報度低 該怎麼看

吳德榮2017/06/20                                                                                                         

今年5、6月梅雨季至6月18日止的累積雨量,北、中及東部都已達到「多雨」的類別,南部則屬「正常」,凸顯長期預報的困境;有殷切需求、卻沒有科技可以「正確預報」。氣象局的「正式」梅雨預報「偏少」、「正常」、「偏多」的機率分別是30%、60%、10%,若能被完整報導也不致差太多,可惜氣象局新聞稿以「正常偏少」當標題,媒體再「藉題」發揮一下,民眾就誤以為預報的是「少雨」防缺水,與實際結果的落差就很大了。其實全世界都一樣,長期預報技術並不高,所以都採用「不確定性」的機率,以供「風險管理」之用;任何透過簡化,而想得到更「確定」的結論,結果都會扭曲原來的預報。今年就是很好的案例。即將到來颱風季之「數量預報」也是一樣,估計的生成數,本該包括更大的「不確定性」範圍;至於颱風侵襲個數的預報,則是不符合科學的,故先進國家如美國都不作!侵襲個數既已超過科技能力,其季節(夏颱、秋颱)分布的預測,又有何道理可言?也不能因為媒體喜歡,專業的堅持就不顧了。

 

「第二波典型梅雨鋒」對台灣的影響,主要從14日至19日持續6天,雖不及模式原先預測的7天,但已是今年梅雨季最「持久」的一波。最新(1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明 (20、21日)兩天鋒面減弱,又已退至在北部海面;通過台灣的西南氣流不穩定度已降低,雖仍有中、高雲斷斷續續通過台灣上空(圖),這些雲層並不厚實,可透光,偶爾有零星飄雨的機率;各地回暖,西半部白天高溫約可升至度32至34度,大武因焚風更可升至35度以上。

 

週四至下週二(22至27日),南方氣團的勢力勝過北方氣團,滯留鋒從日本向西延伸經東海南部至華南一帶南北徘徊。台灣盛行西南風,清晨與陸風輻合,在西南部容易有「淺對流」發展,帶來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各地大多為晴時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的機率。天氣悶熱,北部白天最高溫不排除將升至35度以上,要多喝水、小心中暑。

左圖:今(20日)晨5時紅外線衛星雲圖顯示,主要雲層在大陸沿海、海峽南部,移入台灣快速消散,台灣上空的雲層並不厚實,可透光,偶爾有零星飄雨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