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碧到底是不是盧碧?吳德榮2016/7/24 今(24日)天清晨2時的資料,日本氣象廰已把其東南方的熱帶性低氣壓升格為輕度颱風並且命名為「盧碧」。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昨(23日)晚20時認定其已達「輕颱」的強度。而從國內媒體報導還在說此熱帶低壓不致發展為「輕颱」,為何會如此?大家一定會很納悶,是不是能力又比人家低?
其實並非一定如此!分析其最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可信的觀測資料(圖),東亞各國大都使用颱風雲型的估計方法,優點是較便宜,缺點是不夠精準且無法避免「主觀」因素,經常發生各國認定的強度大不相同。美軍作業上運用較多低軌道衛星資料,理論上會較準確,可惜其使用1分鐘平均風的制度,與世界各國採10分鐘不同,降低了資料的可參考性。
第二個原因則是預報作業習性使然,由於缺精確的觀測資料,為了作業上減少困擾,儘量採取與日本同步,並非支持其有比較高的技術。儘管昨(23)日熱帶低壓所處環境垂直風切大,海水熱含量(OHC)也不高,理論上是不利發展的。但如果瞭解預報作業的程序,日本氣象廰「主觀」將其升格,並且命名的可能性是無法排除的。在詮釋其未來的發展時,就不該忽略這個不確定因素,去排除成颱的可能性,這也是今早看到媒體報導讓民眾產生困惑的原因。
國內的媒體特別喜好去報導,熱帶低壓會不會發展成颱風?什麼時候?會不會變中颱?什麼時候?類似的「確定性」問題,都恰好與預報資料「不確性」的本質相矛盾的。可見預報單位如何把「不確定」的訊息傳遞給媒體,並且會被完整報導,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圖:24日8時紅外線衛星雲圖顯示,「盧碧」已被命名,仍是弱的「輕度颱風」,所處環境垂直風切大,海水熱含量(OHC)低,都將限制其未來強度的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