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要怎麼走?對台灣影響是有差異的

吳德榮2016/9/23

儘管「梅姬」發展得比日本或美國預報單位預期的時間(週四)慢,但與數值模擬所隱含的時間週五或週六(23、24日)形成,應該是很接近的。由於剛形成時結構不對稱,需有一段時間(1至2天)調整成比較對稱,所以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最新(22日20時)的系集模擬(左圖)顯示,第一天(黑線群所佔寬度)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但第二天之後的不確定性 (其他顏色線群的寬度)成長很慢,直到通過台灣後才逐漸擴大。代表將來導引「梅姬」的太平洋高壓是相當穩定,其南側的導引氣流也是比較穩定的。但是由於起始點的不同,模擬的路徑就有登陸的、或從巴士海峽通過的以及少數從北部海面通過的差異產生,其數量的多寡可以代表這次模擬的機率分布。若拿前一天(21日20時)的模擬(右圍)來比較,結果雖然大致相仿,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模式是作了一些向北的微調,未來這種微幅調整仍會持續,而時間愈近不確定性才會逐步縮小的。所以要持續注意新的資料。

 

至於梅姬對台灣天氣的影響,不同路徑帶來的天氣都不相同,若現在要作分析,太多不同路徑,結果也太複雜了,還是等時間近些,不確定減小,再來分析比較恰當。至於台灣大致受影響的時間,ECMWF系集預報顯示大部份的模擬,以下週一(26日)逐漸逼近,下週二(27日)影響最大,下週三(28日)逐漸脫離,但是模式會不斷微調,目前資料顯示的影響時間不可避免的也會隨之變化所以還是要持續注意新的資料,以掌握最新變化。

左圖:ECMWF 22日20時系集模擬顯示,51次的模擬大部分分布在台灣及巴士海峽,僅少部分在北部海面。

右圖:ECMWF 21日20時系集模擬顯示,51次的模擬大部分分布在巴士海峽,其次,通過台灣的也不少。仔細觀察這兩天的差異,還是可以看出模式略往北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