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直撲台灣!但現可以報登陸地點嗎?

吳德榮2016/9/23pm

由今(23日2時)晨日本對熱帶性低氣壓(梅姬前身)利用衛星雲圖所作的定位(北緯13.8度,東經139.8度),與上午8時梅姬的定位(北緯15.7度,東經140.1度),相差約240公里。如果把它看成向北移動,時速40公里,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造成的原因是原來在南邊的環流消失,北邊另有環流形成,所造成的現象。通常國內外預報單位皆會以「位置重新調整」來避免誤會產生。今天下午2時的定位,美軍聯合警報中心(JTWC)、日本(RSMC)及氣象局都還有40至130公里的差異,代表梅姬的結構還在組織中颱風中心並不是很穩定。

 

現今的預報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利用超級電腦去模擬大氣的變化,而決定它的準確度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要提供正確的資料給它運算,以現在的條件,颱風到底在哪都不能完全確定(各國定位不同),給它運算的資料有誤差模式模擬出的登陸位置豈可盡信。二是數值模式由於科學(數學及物理)上的理由,即使它有完全正確的觀測資料,運算至第三、四天,平均誤差可能達3、4百公里,狀況比較好時,2百公里的誤差也是難以避免,這樣向資料去確定登陸地點!也是不合適的。

 

符合現今科技能力的作法還是要考慮預報的「不確定性」氣象局23日14時提供的「路徑潛勢預測圖」(圖)顯示颱風的大致方向,是朝台灣而來同時亦顯現有可能偏南或偏北的範圍但終究「不確定性」是會隨時間逐漸縮小的,可能在哪登陸?自然就會愈來愈清楚,詮釋預報資料要避免「操之過急」,才不會傳遞混亂的訊息。

圖:氣象局23日14時「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颱風的大致方向,朝台灣而來,同時亦顯現可能偏南或偏北的範圍。但終究「不確定性」會隨時間逐漸縮小,可能在哪登陸?自然就會愈來愈清楚,實不宜「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