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陸沙塵暴

吳德榮2016/2/20

根據氣象局及世界氣象組織觀測作業規範之定義: 沙塵暴係指強風捲起大量地表沙塵,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基本上是沙漠氣候環境的產物,當地面能見度低於1公里者始能稱為「沙塵暴」。冬末及春季,大陸西北地區經常會發生沙塵暴,揚起的沙塵多半隨高空西風帶向東傳送,進而影響日本、韓國等地,有時候也會順著氣流影響到臺灣。但是影響台灣的時候,已經不符合「沙塵暴」的定義,該關心的是其造成空氣汙染的程度。所以不論官方發布訊息用字要精準,媒體報導也要完整,尤其編輯下標時,常為精簡、聳動,隨意使用「沙塵暴來襲」,改變了原意,何嘗不是對正確觀念的「汙染」。這麼說台灣根本就沒有「沙塵暴」?這也未必!每當颱風季挾帶大量降雨過後,山區土石沖刷堆積在河口(中南部及東南部大的溪河口),入秋後第一、二波強勁的東北風常把河口的沙塵捲起,帶來「揚塵」(俗稱風吹沙),比較嚴重的是會符合「沙塵暴」定義,只是規模比較小而已。

 

最新(19日20時)的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電腦模擬資料顯示:週六(20日)至週(21)日上午「冷氣團」影響,天氣將轉乾冷(圖)。預計最低溫,北台灣空曠地區約可降至12度左右,週(21) 日下午冷空氣逐漸減弱,氣溫逐漸回升,天氣穩定,僅東半部有些零星降雨。下週一(22日)晚上至週四(25日),下一波鋒面靠近,天氣再轉變。目前電腦模擬資料顯示鋒面後的東北風挾帶的冷空氣強度與這一波相近,在下週三、四還是會觸及冷氣團的強度(台北市約14度上下),北部、東北部這幾天,雲量很多,經常會遇上降雨,溼溼冷冷的,感覺上並不舒適。週五(26日)冷空氣減弱,氣溫略升,降雨也緩和些。週六(27日)下一波又抵達台灣,這是7天後的模擬,因此誤差已大,其強度是有時強、有時弱,還在持續調整。因此,過早根據某一次的模擬,就去判斷其強度是不恰當的。

 

圖:20日07:30紅外線衛星圖顯示,台灣上空中層雲系很多,清晨也下了些小雨,低層水氣漸減少,天氣將轉為乾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