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先嚴防第1個 密切觀察第2個

吳德榮2017/8/20

《本專欄轉載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引用請註明岀處》                  

最新(1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週(20)日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上半天晴朗穩定,下午大氣轉趨不穩定,部分山區、平地有局部雷陣雨。北台灣最高溫仍在36、37度左右,其他各地高溫大約在33至35度,是典型的夏季,仍需防曬、防中暑。明(21)日「熱帶低壓」或「輕颱」逐漸接近,東半部水氣增多,東半部、北部轉為有局部陣雨的天氣。

 

根據20日2時的氣象資料,日本地區作業中心(RSMC)把「熱帶性低壓」定在北緯18.3度、東經130.2度,美國颱風聯合警報中心的衛星定位,則在北緯20.0度、東經128.9度,兩者相距約200公里遠,顯然是定到不同的環流中心。可見目前的結構仍很差,未來要仔細觀察那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心,對台灣的影響是有差別的。

 

各國最新(19日20時)的模式,對於第1個熱帶系統的模擬,比較有「共識」(圖),也是該先去關注的重點。週二至週三(22至23日),其路徑為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但對於其強度的模擬,本來就不是電腦模式的強項,故而有部分模式,模擬的強度僅是「熱帶低壓」,另有部分模擬則已是「輕颱」。辜且不論未來是「熱帶低壓」或「輕颱」?其「外圍環流」都將給東半部及南部山區帶較大量的降雨,也會給巴士海峽帶來強風巨浪,這是比較不會變的,應該要預先提防;對其他地區也有影響,帶來局部陣雨。

 

第2個熱帶系統,因目前尚未形成,且模式對其模擬的時間也較長(4至7天);理論上,會比一般的狀況,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模式模擬就不可避免的,針對其「路徑」及「強度」頻繁的做調整;必須等到第2個熱帶系統成形(大約在22、23日),模擬才會穩定下來,現在急著為其下「定論」,並非明智根據最新(1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及美國(GFS)模式的模擬,對第2個熱帶系統再做調整,速度調快、強度調弱。週四(24日)20時該熱帶系統即已在台灣上空,強度則大幅調弱,但這並不是最終的結果,模式模擬仍會再調整,應持續觀察。

圖:左為19日20時美國(GFS)模式,地面風埸模擬,週一(21日)20時熱帶系統在台灣東南方海面上。右為1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同時的地面氣壓圖。兩者的環流位置相當接近,即將進入巴士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