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利若能持續北修 威脅程度可再觀察

吳德榮2017/9/12

《本專欄轉載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引用請註明岀處》                  

昨(11)日上午8時日本(RSMC)已將「泰利」升格為中颱(33米/秒),氣象局及美軍(JTWC)當時則僅估為輕颱(28米/秒)。可見僅有衛星資料可供主觀估計時,差異是無法避免的,至於「泰利」當時的真實強度,更是無資料可以佐證。至昨晚20時氣象局及美軍(JTWC)才將其定為「中颱」。由於「泰利」在接近台灣的過程,途經「海洋熱含量」(OHC)高、且垂直風切小的海域,颱風將持續增強,直到週三(13日),接近台灣之前,達到最強。不過美(JTWC)、日(RSMC)皆修正其看法,認為其強度僅能會達中颱上限(90浬/時),故跨過強颱標準的機率降低。如此平凡而常見的強度,就別再拿來與「大西洋史上最強的艾瑪颶風」(165浬/時)相提並論。

 

觀察「氣象局」及各國的預測路徑,從9日晚第1報開始,至今(12)晨的調整,由台灣南端逐步調整至台東、花蓮、宜蘭,今(12日)晨2時(圖)已調整至北海岸(已符合傳統上「西北颱」的定義,颱風中心由彭佳嶼、基隆之間通過),但是預測路徑還在調整,不排除又變得不是「西北颱」,所以不必先過於擔憂,可以再觀察。若只比較「確定性」的路徑,會覺得改變很大,其實這些改變,都在「潛勢預測圖」的不確定性範圍之內,且各國的預報與氣象局類似,跟隨模式系集模擬,逐步的改變,並不算很突然。

 

如以最新(12日2時)「路徑潛勢預測圖」作分析,「泰利」目前顯示的「確定性」路徑,其威脅程度已比先前預報(登陸宜蘭、花蓮或台東)的減小許多;不過,對北台灣的威脅仍存在。但「路徑潛勢預測圖」也顯示颱風路徑繼續往外、往北調整的機率是存在的,當然離陸地愈遠、威脅則愈小;觀察未來幾1、2報,「泰利」的影響就可望愈加明朗,大家一定要繼續注意最新資料的變化。

 

最新(11日20時)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皆顯示,今(12)日東北風南下,冷空氣雖不多,低溫降幅不大,北台灣高溫仍會下降,迎風面轉有短暫雨。週三(13日)「泰利」逐漸接近,北部、東北部降雨會愈來愈明顯;週三下午起至週四(14日)受颱風影響最大,北部、東北部應防「豪雨」也要注意「強風」,其他地區影響較小,但還得視其預測路徑的變化,跟著調整;週五至週日(15至17日)颱風遠離,天氣尚未完全穩定,仍有局部雨。

圖:12日2時氣象局「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週四(14日)「泰利」最接近台灣,進入北部海面、逐漸向北迴轉。確定性的路徑雖符合「西北颱」的定義,但不確定範圍大,表示其轉變為不是「西北颱」的機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