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都跑那裏去?吳德榮2016/7/23 今年一直到7月才有第一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生成,被命名為「尼伯特」,不但發展成強烈颱風,且登陸台東,為台東帶來嚴重災害。就颱風生成數而言,7月分勢必偏少,但對侵台個數與平均數0.8個來比,就不是偏少了。可見颱風生成數與侵台個數完全是兩碼事,不要以為颱風生成數少侵台數就一定少。目前(23日14時)日本及氣象局的資料皆認為日本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有發展為「輕颱」的趨勢,是否會順利發展?是值得觀察的。但這個熱帶低壓即使成颱,由電腦模擬的路徑(圖)來看,對台灣是完全不具威脅的。
今年上半年東太平洋海域與西北太平洋一樣,也都無熱帶氣旋生成,可是在7月2日至21日之間,短短20天竟有7個被命名的「熱帶風暴」(輕颱)及「颶風」(中颱以上)接續生成。原因為何?是很值得研究的,因為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在年中預報東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總數」時,並沒有任何會如此發展的看法。可見以目前的科技能力,想要預報颱風在各月的生成數已經很困難了,要更進一步去預報夏季有幾個颱風會侵台,預報「秋颱」的個數又要比夏颱多,那真是不知要從何說起。
自上週氣象局預報週三(20日)開始連6天高溫37度以上,被媒體大肆報導後,連續4天僅有1天(週五)達到37度。本該符合誤差範圍的預報,被放大檢視後,就產生誤會,以為是錯誤的預報。可見在詮釋預報資料時,一定要瞭解面臨的科技的極限(第1天平均誤差1.3度,第5天已達2度,第6、7天更大),即使目前預報的呈現方式是「確定性」的,說明時也不可忽略其中潛藏的誤差,過度「確定」的強調將要出現連續幾天37度的記錄,與預報誤差隨時間擴大的本質,是相互違背,也是矛盾的。
圖:最新(23日8時)美國電腦系集模擬(GEFS)路徑顯示,熱帶性低氣壓受平均氣流場之導引,偏北北東再轉北,將來即使發展成颱風(並不一定),跟台灣也沒有關係。 |